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禅茶,这么多茶名都藏着佛教寺庙的香气,以及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对于修行者来说,茶确实是提神醒脑、帮助修行的良药。它可以帮助佛教僧人冥想,缓解身心疲劳。所以,当你在求婚、求事业的同时,何不和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国禅茶的魅力呢?
1. 景山茶
藏在佛寺深处的茶叶中,以景山茶最为有名。景山茶和景山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据史料记载,天宝元年,景山寺创始人法钦禅师在五峰顶亲手栽下数株茶树,采摘供佛,消除坐卧困倦。冥想。几年后,茶树遍布山谷,茶味芬芳、爽口。
南宋嘉定年间,景山寺被列为五山十寺之首,丛林冠冕,成为“东南佛教第一寺”。许多日本高僧,包括著名高僧圆济本念、南浦少明等,都曾来此求学。景山禅寺成为日本临济宗的祖地。南宋宝佑三年(1258年),日本僧人南浦少明来宋拜师学佛。他拜虚唐智欲禅师为师,每天精进修行。
当时,虚堂智愚禅师为杭州景山寺住持,南浦少明随师居于景山寺。每年春天,南浦都会跟随师傅来到茶田,踏上温暖湿润的土壤,亲手采摘春茶,参与制茶。然后,在清净吉祥的日子,虚堂智欲禅师会带领寺内众僧按照佛教仪式洒水拜佛,并举行茶宴。他用一碗茶汤鼓励僧侣们要精进修法,不要偷懒。智欲禅师还为茶宴制定了独特的仪式,并流传至今。这就是今天仍然著名的“景山茶宴”。
九年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南浦少明学成归国。除了佛法之外,他还有手写的偈子、七本茶书以及旭堂禅师所授的一套要点。茶具。
日本《本朝高僧传》记载:“南浦少明自宋归来,将茶几、茶具带至崇福寺”。回国后,南浦少明在崇福寺住持三十三年。在这三十三年中,他在讲授禅理的同时,也将他从景山寺带回来的茶宴仪式发扬光大。
这种茶宴仪式在日本经历了数次演变,后被茶圣千利休发扬光大,最终演变成和、敬、清、静的日本茶道体系。
复原的景山茶宴的基本流程是:摆茶单、击茶鼓、佛前上香、点茶、练茶、茶谈、敲堂钟等。是比较完整的宋代再现。清代茶道形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 大佛龙井
浙江省新昌县自古就是产贡茶的宝地。龙井茶中的佼佼者“大佛龙井”产于新昌。
虽然“大佛龙井”商标是2002年才注册的,但像大佛龙井这样的茶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新昌有一座千年古刹,名叫大佛禅寺。绿荫掩映下的黄色佛寺,里面果然藏着一尊大佛。大佛前有一口古井。用甘甜的井水冲泡一杯大佛龙井,味道令人难忘。
大佛龙井的故事起源于东晋志敦道林禅师。新昌古称单县。自古以来就是浙江佛教氛围最浓厚的地方。金朝乱世时期,不少名人来到这里躲避纷争。智敦禅师是当时最著名的佛教高僧。他名气很大,被尊为般若佛教“六宗七宗”之一的“吉色宗”创始人。
智敦禅师晚年在石城山畔创建了启光寺。后来,金代另一位高僧昙光也成为他的弟子。智敦禅师嗜茶,平日修行时常以茶为伴。谭光也熟悉了茶的味道。
谭光学成后,留在新昌,在新昌石城山上修建了“印岳寺”,这就是今天大佛寺的前身。修行结束后,他率领寺里的僧人到后山开荒种茶,一边讲经一边喝茶。印岳寺后山上的茶园长出来的,就是今天的大佛龙井。从此,供茶供佛就成了大佛寺的传统,并一直沿袭至今。
3、感通茶
感通茶是享誉数百年的云南名茶。因产于云南大理感通寺而得名。 《明一统志》中记载:“感通茶出自感通寺,其味胜于别处所产”。万历年间谢昭哲在《滇略》中记载:“点苍感通寺所产茶,最值,亦不贱。”明代翰林学者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也记载:“感通茶的性味,不减自阳县(江苏宜兴),存放越久,味道越好。”
由此可见,明代时感通茶已名满天下。当时的感通寺不仅在养茶、烘茶方面有独特的技术,而且在饮茶之道上也十分讲究。寺内设有“茶堂”,僧侣可以在这里讲佛、招待施主、喝茶、打坐。寺庙里还有一个执事职位,叫“茶头”,负责烧水、泡茶。此外,感通寺门前常驻有“供茶僧”,向路人、香客敬茶,以示佛教的仁慈和善意。
万历年间,李元阳邀请云南知府刘蔚同游感通寺。寺内僧印光法师以感通茶招待他。坐在一起喝茶后,刘伟写了一篇文章《感通寺寒泉亭记》,记录了他对感通茶烹制技术的看法:“点苍山尽头有砀山,砀山中间有感通寺,寺旁有一泉水,清澈可饮。
有此山,就有此泉,有此泉,就有此茶。茶叶采摘、泡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制茶方法仍不完全清楚。据说,如果茶和水一起煮,水就会变得浑浊,茶味就会丧失。遂与友人至泉边,请印光打水,生火,泡茶,按法煮之,饮之。水虽热,却清澈见底,茶香浓郁,余味悠长。 ”
后来,李元阳又出资在感通寺山“寒泉”泉畔修建了“寒泉亭”,以纪念这次茶会。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公元1639年农历三月十四游历感通寺后,在公元《滇游日记》年也记录了感通寺茶树之美:“中院外,有松有竹。树间长着茶树,高三四尺,与桂花很相似,采摘后的茶味道很好,炒起来颜色也很深。”
如今的感通茶仍是云南当地的名茶,也是居住在云南的白族人常饮的“白族三道茶”中的主要茶类。
4、惠茗茶
惠明茶是产于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佛教名茶。最初为云游僧慧明所栽,故名“慧明茶”。
惠明茶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多年,一直是江浙一带的名茶。据记载,唐代中期的一位云游僧惠明被南泉山的美景深深吸引。后来他在这里建屋修禅,并在禅屋旁种植茶树。慧明和尚是一位善良的慈善家,经常为身边的人祛病除痛,深受村民爱戴。 “村民们感叹它的德行,于是在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以他的名字建了一座寺庙,并将寺旁的这棵茶树命名为惠明茶。”
历代爱茶文人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好茶的赞美。清代诗人严永光曾写下长诗《惠明寺茶歌》:赤目峰高植苍敏,南泉鳞次栉比。古柏、老松有几棵?山里的茶叶品质非凡。神僧种子忘年,灵根妙精,天生春天。旗枪一一排列,锅里色香味俱全。玉泉液养云积雾,嫩芽初现清纯。听说当年陆羽写《茶经》,茶苦而香,有许多善因。区分四十三个不同等级,千百年来供奉茶神。我在洛阳最了解卢同。我毫不犹豫地喝了七碗。 ……
这首茶诗讲述了惠明茶的由来、种植环境、茶叶的颜色、茶汤的味道。也感叹茶圣陆羽未能踏上景宁大地,品尝惠明茶的鲜醇。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明成化十八年,惠明茶被朝廷列为贡茶。时任翰林学士郭中修编的《处州府志》中,记录了浙江官员进贡惠明茶的情景:“入京后,立即竞相争荣,黄凤披红,看起来像枫树。”
清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惠茗茶再次被爱茶的乾隆皇帝选为贡茶。
据景宁当地人介绍,惠茗茶的最佳搭档是景宁当地的南泉山水。这样泡出来的茶汤,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甜醇,四五杯仍有茶的神韵。以天地为席,品一杯惠明茶,似乎就是人生最优雅的享受。
5.普陀山:观音道场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古称“普陀百花顶茶”、“普陀山云雾茶”。因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而得名。普陀山很多寺庙都种植它。电视剧《花千骨》中,花千骨和紫熏使用仙斗香时,紫熏的香露配方中含有“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顾名思义,是产于普陀山的茶。关于普陀山和普陀茶,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唐朝时期,日本和尚惠娥来中国求学。在朝拜五台山时,他意外得到一尊观音佛像。惠娥想把佛像带回日本,于是完成学业后,他带着观音像东归。当船向东渡过普陀山以东的新螺礁时,海面上突然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船的去路。无论灰河怎么努力,铁莲花都挡住了船,让他无法移动。
慧萼和尚知道是观世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他说:“我们国家的众生,没有机会见到佛陀的人,应该在任何地方建寺。”那座寺院就是今天的普陀山普济禅寺,慧鹗和尚无法带走观音像,故名“不愿上观音”。
江南水乡,茶树福地。日出前,普陀山云雾缭绕,露水润泽。据说,普陀僧人泡的茶早在唐代就已名声大噪。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记》中写道:“普陀老和尚赠我一包小白岩茶,叶白茸,无色,饮后,觉清凉,透心。”今天的普陀佛茶又名普陀山云雾茶。茶,凤尾茶。其外形“如螺而不是螺,似眉而不是眉”,颜色翠绿,香气芬芳。茶汤滋味清新爽口,醇厚宜人,茶香醇厚,回味悠长。
普陀佛茶“似螺非螺,似眉非眉”,滋味宜人醇厚
最初的普陀佛茶是生长在普济禅寺后面山上的野生茶。当地僧人一直认为,普陀的佛法和佛茶是观世音菩萨的恩赐。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国力的繁荣,普陀山上的寺庙越来越多,普陀佛茶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普陀山的僧人种茶、泡茶、品茶、供茶供佛。供养者到寺院上香,僧人会以佛茶酬谢。
清康熙年间,《定海县志》中记载:“普陀山百花顶茶,与荷花并贡”。 《普陀洛迦志》中还记载,普陀佛茶“清光绪年间列为贡品”。
俗话说:观音不肯去,普陀有茶。
普陀山被誉为“海天佛国”、“南海圣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它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其形似一条青龙卧海,四面环海,金沙滚滚,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普陀山的名字来源于佛教六十八卷《华严经》。它的全称是:“布坦罗迦”、“普陀罗迦”。它是梵文的音译,意为“美丽的小白花”。历代帝王大多建都于北方,因此自元代以来,这座山就被称为“南海普陀”。南海普陀由普济禅寺(前寺)、法雨禅寺(后寺)、慧济禅寺(佛顶山寺)组成,并称“普陀山三大禅寺”。它们共同组成了普陀山观音道场。
普陀山作为世界著名的道教寺庙,拥有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诸佛菩萨的加持力、龙天护法的加持力、高僧大德的加持力、以及虔诚信徒的力量。虔诚的信徒到普陀山忏悔业障,必须依靠菩萨的加持。忏悔之心一旦来了,业障就几乎消除了。如果大家虔诚地供奉观世音菩萨,将会有不可思议的反应。朋友到普陀山求婚求子,首先要礼敬南海观世音菩萨。它位于岛上的双峰山上,周围碧波荡漾,潮汐汹涌。它是佛教海天王国的象征。
每年,前来普陀山祈福的善信络绎不绝。
除了南海观音菩萨外,普陀山还有很多寺庙,其中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最为著名。它们适合崇拜或散步。山中寺庙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它们星罗棋布在群山之中,依偎在群山之中。他们有美丽的风景。普陀山四面环海,远处可见茫茫薄雾,令人心旷神怡。
6.峨眉山:普贤道场、禅茶中心
《峨眉郡志》云:“云彩翠绿,发丝向远方展开,犹如飞蛾的眉毛,又细又长,美丽绚丽,故名峨眉山。”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是中国“佛教名山”。一、地势险峻,风景秀丽,素有“峨眉甲天下”之称。山上万佛峰顶最高,海拔3099米,比峨眉平原高出2700多米。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从印度传入峨眉山。公元3世纪,普贤菩萨信仰在山中传播,中国高僧慧智在观心坡脚下建造了普贤寺(今万年寺)。公元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的发展中心逐渐从印度转移到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禅宗佛教的中心,佛教寺院的兴建也应运而生。千百年来,“佛教圣地”峨眉山一直以“普贤寺”而闻名中外。
普贤菩萨是佛教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是印度转轮王的第八子。他曾“证得法界,久得开悟”。为了帮助释迦牟尼立教,他隐藏了自己的本迹,显现为菩萨,专修佛陀的“理德”来教化救度众生。 “与普贤菩萨看峨眉,如沧海一粟;而与峨眉普贤,则如芥子须弥如”。
也就是说,在佛眼中,峨眉山本身只是大海中不起眼的一滴水,但因为有普贤菩萨,峨眉山才拥有了整个佛教世界的地位。山虽小,作用却很大。一山蕴藏佛法,名扬全国,受到各地佛教徒的尊崇和巡护。
峨眉山生物物种丰富,特有物种众多,亚热带植被系统完整。峨眉山还是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造像。《峨眉郡志》云:“云彩翠绿,黑发如蛾眉,又细又长,美丽绚丽,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
峨眉山茶香四溢。峨眉山,又名“大光明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主峰金顶是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仙境而闻名中外。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甲天下”的美誉,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七銮峰上。古称“弥勒像”、“嘉定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建成。佛像是从山上、河里挖出来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誉。
乐山大佛
峨眉山自古产茶,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据文献记载,峨眉山产茶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们至今仍能见到树龄1000多年的野生古茶树。
西周时期,最早逃亡峨眉山修行的中国道教创始人,如鬼谷老师王邑、楚隐士陆同等,都与峨眉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汉文帝遣使入山祭祀祈福;晋代,峨眉山茶已名声大噪;宋代,在道教和佛教的山林中开发了大规模的人工茶园。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万历皇帝朱翊钧先后赐茶园、峨眉山,要求种植禅茶、精制贡茶。
峨眉山有机茶园
峨眉雪芽是峨眉山茶文化的主要载体。金常参《华阳国志》记载:“南安(今乐山市)、舞阳皆产茶名,碧池多,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唐代《礼山《昭明文选注》云:“峨眉山药草多,茶尤好,异于天下”。宋代诗人陆游在《:010—30000》中赞道:“雪芽出峨眉,红芽不减竹春”。
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给峨眉雪雅增添了几分禅意。由于寺庙地处深山,盛产茶叶,僧侣以茶为餐,食客以茶结交。每年清明节前后20天左右,峨眉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茶园里,新芽破雪破土而出,僧侣踩雪采茶。 “风推千松怒吼,茶煮千古雪”,已成为峨眉山茶村一道独特的风景,故此茶被称为“峨眉雪芽”。
峨眉山金顶
峨眉雪芽具有扁、平、滑、直、尖的特点。冲泡时香气馥郁芬芳,色泽翠绿油润,汤色翠绿明亮,滋味醇厚淡雅,叶底翠绿均匀。
峨眉雪芽
7. 九华山:地藏道场九华佛茶
“有两妙,灵山开九华。”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下九华,写下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九华山由此得名。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这里山峰秀丽,怪石众多。九座主峰犹如九朵莲花,各有风韵。连绵的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公元719年,新罗(朝鲜)太子金乔觉渡海来到唐朝,卓溪九华,苦修七十五年,圆寂,享年九十九岁。死后,他就像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一切众生都得度,才能证菩提。地狱不空,我们永远成不了佛。”九华山深受地藏菩萨伟大愿力的感召。自唐代以来,寺庙日渐增多,僧侣云集,香火弥漫天下。
从九华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刹林立。现有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代至今,自然形成的肉身有15瓶,目前可供观赏的有5瓶。山上各大寺庙佛事活动频繁,晨钟暮鼓,梵乐缭绕,每个月参拜的善信络绎不绝。尤其是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辰日,九华山更是空无一人。
朝里信徒中,有许多如愿以偿的事,如祈子、祈财、祈健康等,励志事迹数不胜数。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圣山之一地藏菩萨的道场,也是著名的九华佛茶的产地。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部。因其九座山峰高耸入云,形似莲花,故名九华山。
九华山佛光祥和耀眼
后疫情时代,很多人喜欢去九华山祈福,祈求平安健康。湖边巨大的地藏菩萨金身雕像,远远望去,威严而庄严,令人心旷神怡。据唐代隐士费观清记载,九华山佛教的创始人是新罗人金觉觉和尚,世称“金济藏”。唐开元末年,他来华交流佛法,在九华山得道,“宴席独坐苦行”。
佛教寺庙的庄严之宝,独特的佛教茶
九华佛茶是历史名茶。历史上称为闽园茶、黄石溪茶。现在统称为九华佛茶。产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及九华山南北邻近地区。其外观微弯,均匀光滑,色泽翠绿微黄,香气悠长,味道鲜甜。
8.天心永乐寺:武夷山大红袍宗祠
对于新茶爱好者来说,茶品名有几个大陷阱,比如安吉白茶、大红袍。因为安吉白茶不是白茶,而是绿茶;大红袍不是红茶,而是乌龙茶。如果要问大红袍这个坑是谁挖的,就和福建武夷山的天心永乐寺有关。相传洪武十八年,皇子丁贤在赶考途中中暑。天心寺和尚以茶为药。得救后,他获得了第一名。为报佛恩,第一秀才身穿红袍披在茶树上,故名“大红袍”。
天心永乐寺原名“山心永乐寺”
武夷山丹霞地貌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天心文茶道是岩茶和徒步爱好者的天堂。全长7.5公里,包括天心寺和核心小岩茶产区三坑梁。一条风景优美的山路,其中有一条溪流。一路上,你会看到烂岩和山涧中生长的茶树,足以净化你的身心。对于喜欢岩茶和大红袍的茶友来说,天心永乐寺和武夷山也被认为是此生必去的朝圣地。
武夷山岩茶道,寻茶的正确方式
武夷茶“大红袍”名称的由来: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皇子丁贤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他突然腹痛难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天心永乐寺的和尚。和尚拿了一些茶来和他一起泡。疼痛停止了。顺利进京并通过考试。
我回家乡探望亲人,然后越过武夷山报恩,到天心寺向和尚表达谢意。和尚告别了:“不是我救了你,是茶救了你。”文茶来自天心寺后面的九龙峡悬崖,所以我们在当地县令的陪同下,在九龙峡悬崖上的茶树下设立了供桌。拜完仪式后,我们脱下书生的大红袍,在茶树上绕了三圈,披在茶树上。因生长在茶树上,“大红袍”因而得名。 “大红袍”这个名字的背后,是人们喜欢看到僧人救苦救难、儒生报恩、僧人修行无私境界。
“大红袍祖庭”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派将军胡同以寻找张三丰为名,游历名山大川,寻找建文帝踪迹。武夷山作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名山,自然也在人们的游览之列。当时,张三丰确实正在撤退武夷。
胡同于永乐十七年到达武夷山,遍访各寺院,但无果。因为迷恋天心寺的禅茶,亲眼目睹了和尚炼制“大红袍”的全过程,聆听了“大红袍”报恩的典故,被浓郁的茶香所陶醉。并在天心寺相恋。后来我带天心禅茶回来进贡皇帝。
明成祖朱棣品尝天心寺的茶后,非常高兴,赐名天心寺为“大红袍祖庭”,并下旨天心寺要“勤耕细水,采嫩精制,年复一年地传承下去。”进入北京。同时,天心寺被命名为“天心永乐寺”,扩建其结构,极为宏伟。
天心寺老禅院内至今还保存着永乐皇帝开光的两块御碑和两条石龙,见证了天心永乐寺数百年来的兴衰。天心永乐寺的天心禅茶“大红袍”逐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名扬天下。
9、历史上第一个产茶地:蒙顶山
长江之心,蒙山之巅的茶。蒙顶茶的种植始于西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被宋哲宗封为“甘露普惠禅师”的吴立真,在蒙山五峰之中亲手栽种了七棵茶树。 “叶细长嫩,味甜清,色黄绿,杯中香云遮之,凝结不散,因其异,故名仙茶。”
茶中的老故事是蒙山,但我认识茶的鼻祖吴丽珍。
蒙顶曼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之一。被誉为古茶、名茶的先驱。该茶产于四川名山县蒙山,最早有文字记载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在经验的基础上开发的。
蒙顶茶是中国传统绿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著名山区蒙顶山。产区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山上常常下着毛毛细雨,云雾缭绕。这种生态环境可以减弱直射阳光,增加散射光,有利于茶叶中含氮物质的形成。蒙顶茶汤色绿中微黄,清澈明亮,滋味清新,回味浓郁甘甜。
该茶树“高不足一尺,不生不灭,甚奇”。长期饮用此茶,有益于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神茶”之称。其中,排名靠前的无疑是花蜜和黄芽。唐玄宗十年(856年),杨业《煮茶诗》中说:“川茶名蒙鼎。元和(唐宪宗年间)以前,鲜春蒙茶一斤不能与丝绸,所以蒙丁人居然种茶,几十年的时间,年产几千万斤。”可见当时蒙定茶的繁盛和珍贵,成为“川茶”的代表。蜀茶皆以蒙顶茶闻名。
蒙顶茶并不是某一种茶,而是指以蒙顶山为核心的地区所产的茶叶,特指蒙顶山的茶叶。
蒙顶曼露和蒙顶黄芽分别为桂——。前者为不发酵绿茶,茶汤清爽如天降雨;后者为桂——。后者为轻发酵黄茶,滋味温和,余味甘甜。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因其是茶的发源地,因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特产有蒙定花蜜、蒙定黄芽。其中蒙顶曼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古茶、名茶的先驱。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茶、卷毛茶的代表。
蒙顶茶园。
蒙顶山山势雄伟,峰峦挺秀,沟壑飞瀑,云雾缭绕。现存有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寺等古建筑寺庙。历史悠久的蒙定茶被称为“仙茶”,并成为贡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之乡”。
蒙顶山茶是唐代著名的皇家贡茶。明代宋雷将贡茶排列在《九华山化城寺记》时,甚至写道:“孟鼎第一,古竹第二,宜兴第十”。山中寺庙众多,其中以永兴寺、天盖寺、智居寺最为著名。过去,很多茶树都是寺庙的财产,所以贡茶往往由寺庙和僧人采集生产,这也让很多僧人成为了生产者。茶师.
如今,每年都有茶友前来蒙顶山茶园探寻。
宝沙自古出产好茶。唐代诗人齐霁有诗云:“闰年春过后,山寺花开,仍有无心人来寻此地。鸟鸣骤停,茶味归来;久居南岩,坐禅青苔……”自晋以来,饮茶禅修一直是寺院的生活方式。朝代为唐、宋、元、明各朝。同样,在茶中领悟禅的境界,也是当今人们修行的便捷之法。
在这个浮躁喧闹的时代,我们如何在物欲横流中坚持自己?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回归自我?我们需要一颗懂得禅茶意义的心。寺庙殿堂屋檐间,青山流云间,品茗冥想。每一杯茶里,都有湖光山色的灵气、自然的精华、古人的智慧、今人的品味。
如果你再问,什么是禅茶?我看到了淡淡的青山和辽阔的水。
用户评论
哎,原来如此啊!从小就知道喝茶好不俗气,但没想过还跟佛寺有关呢!茶这玩意儿确实容易让人沉静下来,就像寺院里的修习一样,慢慢让自己变得平和一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禅茶竟然藏着这么大的文化内涵,很多茶的名字我都会听过,比如龙井、碧螺春等等,却没想过它们跟佛寺有关。以后喝茶的时候感觉更有味道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有趣的说法啊,以前听人说喝茶可以陶冶性情,现在看来真的是有道理的。禅茶一味,这几个字勾起我对寺院里的祥和气息的记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文章写的真好,让我对那些看似普通的茶的名字有了新的理解,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不太喜欢喝茶的味道觉得有些苦涩,但看来禅茶一味确实让人能够感到静谧的感觉。如果有机会的话,真的很想去一趟寺庙,感受一下真实的禅意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寺庙烧香祈福的经历,那时候喝到的热茶总是特别暖心,就像一种来自心灵的拥抱一样。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来很多人对“禅茶一味”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觉得它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有人觉得它是一种精神追求。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两种状态的一种结合,既能让人感到平静祥和,也能让你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茶叶的命名,我一直比较感兴趣,原来很多名字都来源于佛寺!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倒是觉得文章有些夸大其词了,说那些茶的名字都是藏着“佛寺香火气”未免也太绝对了吧? 虽然禅茶一味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我觉得喝茶应该更多地是追求一种愉悦和放松,而不是被过度解读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在茶楼里喝茶的时候,总是能感受到那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到很放松。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比较认同这种说法,很多时候我觉得喝茶就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就像寺庙里的修行一样,可以让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平和平静。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个博文有些过于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喝茶更多的是为了解渴和放松,不一定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禅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说的不错,很多寺庙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当然茶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对一些特定的茶具也比较感兴趣,以后有机会要去寺庙里学习一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喝茶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无论是用什么样的器皿、或者在什么地方喝都是一种艺术品。 就像文章说的那样,禅茶一味确实让人感受到一份宁静和祥和的环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茶叶的文化历史这么丰富呢!以后我会更加注意品尝茶的味道和背后的故事,体会一下“禅茶一味”的精神含义。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个人不太擅长喝茶这种东西,但这个文章写的还挺有意思的,让我对茶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寺庙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那些古典建筑和氛围。如果有一天有时间,想去看看佛字山上的风景,或许还能品尝到真正的禅意茶!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