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网—全面科普茶叶百科知识,让你轻松懂茶、品茶、喝好茶。
当前位置:首页  茶文化  茶艺茶道 > 普洱—观茶品茶七步走,七个步骤,喝懂普洱茶

普洱—观茶品茶七步走,七个步骤,喝懂普洱茶

时间:2024-10-27 23:58:08 作者: 阅读:34°C

说起普洱茶,大多第一印象是一个圆圆的"饼"。茶饼的诞生最早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存储。现在,从普洱茶本身收藏陈化特性出发,饼茶依然最经典、最具美感的款

说起普洱茶,大多第一印象是一个圆圆的"饼"。茶饼的诞生最早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存储。现在,从普洱茶本身收藏陈化特性出发,饼茶依然最经典、最具美感的款式。

普洱分为生茶和熟茶两大类。生茶是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如果再经紧压成型(饼或者砖),成为紧压生茶饼,是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的茶。生普洱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汤色较浅或黄绿,不太适合立刻饮用。

而熟普洱是经过渥堆发酵的茶,也就是在制茶过程中,直接完成发酵的全过程。因此熟茶在制作完成后,后续发生转化的空间比生普洱茶而言小很多。熟茶的长期存放更多的是为了去除渥堆的“火气”和燥热感,去除杂味或者渥堆的味道,茶的味道更加柔和顺滑。更为重要的是,熟普洱的工艺是在80年代才逐步固化下来的,在此之前除了自然转化的生普洱之外,是没有严格意义的熟普洱茶的,如果有人说存有几十年的熟普洱,还是呵呵吧。

喜欢喝茶的茶友对于以上普洱茶常识肯定都不陌生,但是对于怎么喝懂普洱茶,不一定所有茶友都知道。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谈谈喝普洱茶的七个步骤。

第一步:看茶

成熟的制作应该是工艺稳定,外形上匀整端正,饼形圆润,饼窝自然;边沿整齐,不缺边少角;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模纹明显,油润光洁,条索清晰,饼面清爽;标准普洱茶直径19.5公分,通常情况下重量357克。熟茶茶饼色泽以黑褐,棕褐、褐红色为正常;生茶茶饼根据年份由墨绿色(年份短)→棕褐色(年份长)

第二步:摸茶

摸摸紧实度,茶体疏松,根据同等储藏条件则陈化速度较快,茶体紧实,则陈化速度稍慢。

撬茶看内外,洒面指茶体表面撒上一些等级较高的茶叶,卖相更好,一口料指整个紧压茶都是一种等级的茶叶。

第三步:闻干茶

顾名思义,用鼻子细细闻感觉。普洱茶越陈越香,但如果存储不当,如将普洱茶与其它一些杂物胡乱堆放在一起,就会串味,吸附有其它异杂味,如产生的水闷味、草席味,烟熏味、霉味,调料产生的各种刺激性味道等等。

当然,普洱茶在制作的过程中工艺发生失误也会产生各种异味。总之,有异味的普洱茶绝不是好喝的茶!喝这样有异味的茶会令你产生不愉快的感觉。

第四步:开汤闻香

取茶6-8克,洗茶1-2泡,公道杯倒出茶汤后,闻杯底香。有的茶杯底无香味,有的若有若无,有的香气飘散,有的直澈肺腑即为高锐。比如景迈的古树茶香气彰显,持久飘逸,冰岛的古树茶淡雅清香悠远如丝,只能品味而无香感。

有的香气则是制作中出现失误导致的,比如青草味是因为采摘的鲜叶炒得很不熟导致的,而采摘的鲜叶炒时欠火候则显现生青味。调侃一句,不排除有些茶友就喜欢这样的香气,只是要买到这样的茶叶恐怕也很难。

第五步:开汤观色

熟茶汤色为根据发酵程度汤色变化如下红艳→红亮→红浓→红褐→褐色→黑褐。普洱生茶依陈期变化繁复,观之养眼。

色泽度:黄绿→酒红1~2年汤色黄绿,如儿童稚气未消→3年左右汤色金黄→3~5年汤色橙黄→5~8年汤色橙红→8~15年汤色石榴红→15~30年汤色宝石红→30年以上是为酒红,有如佳偶天成。

透明度:浑浊→晶莹剔透浑浊(汤体犹如山洪之水,悬浮物明显可见,台地茶多如此)→不清晰(汤体有如黄河之水,悬浮物不明显)→清晰(汤体有如6月长江之水,1米可见游鱼嬉戏)→透明(汤体犹如滇池之水,水生万物一览无余)→透明发亮(汤体有如云南墨江双胞井之水,凛冽且身着光彩)→晶莹剔透(汤体犹如九寨溪流之水,精致之极巧夺天工)

粘稠度:流水→粘稠流水(就是自来水样)→油状(有丝滑感觉)→粘稠(稠密极富质感)

第六步:开汤品气味

开汤品尝,异杂味盈口,肯定有问题。一般异杂味有烟味(工艺中炒或者烘干时柴火的生烟袭扰)、糊味(工艺中弄糊了)、炒青味(晒青毛茶是炒干的而非晒干)、烘青味(晒青毛茶是烘干的而非晒干)、红茶味(新摘鲜叶没来及晒干,捂了造成叶梗发红)、水闷味(工艺中被雨水淋湿)、霉味(储藏不好产生发霉现象)。

成熟度:不成熟→成熟清香(晒青毛茶未进入发酵的新茶)→花香(氧化程度浅)→果香(氧化比较充分)→蜜香(经过一定的发酵时间了)→松脂香(茶树保护好,采摘次数较少的叶片经过一定时间发酵)→陈香(长时间发酵产生的芳香醇的香气)→樟香(这个香气可不是一定会有的,此特殊香气有如淡淡樟木气息,肯定自然发酵时间长才能产生,当然不排除有人会为了利益弄虚作假)→药香(芳香醇长时间发酵产生的特殊香气,也不是所有的老茶都会有的)

香量层次:香量由单一→变化单一(只有一种单薄的香气)→丰富(有多种香气)→有层次(同泡茶汤由热至冷产生多种不同的香气)→变化(不同泡茶汤产生不同的香气)

香感:下沉→高扬下沉(香气含蓄不张扬)→内敛(香气丰富而且协调持久)→高扬(香气尖锐且持久)

第七步:开汤品味道

苦涩度:普洱茶的基本味道,俗称“不苦不涩不是普洱”。酸味(加工失误会产生)→苦涩(基准味道,品饮苦或涩感化得开否,快不快)→鲜甜(不同茶区茶叶品种)

汤感:存放至一定时间的品质较高的生普洱,刺激感消失,味道柔和,口感甘甜。汤感指茶汤含于口中的感觉。贫乏(汤质如若无物)→薄(汤质些许感觉)→厚(汤质厚重)→饱满(汤质充盈)

水路:茶汤由口吞咽至胃中的感觉。粗糙(舌面感觉有毛刺)→滑(舌面感觉柔顺)→丝滑(舌面感觉溜顺,难以挽留)

喉感:发干(喉部有干燥感觉)→甘甜(回甜)→润(如雨露滋润,甘甜犹在)回味无→短暂→持久

用户评论

米兰

这篇文章介绍了品尝普洱茶的七大经典步骤,真是大开眼界!第一次了解到如此详细的方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袂婉约

对于咖啡喝惯的人而言,跟着指南尝了普洱,发现原来茶里的世界也这么丰富多变,值得一试。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迁心

按照文中提到的七步走进行一次品饮之旅后,我开始理解到不同层次的甘、滑口感和回韵。真是迷人!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离我

文章中的那些专业术语让我有些许费解,但实际操作后好像就豁然开朗了。对普洱茶有了更深认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原来品鉴普洱茶还有这么多讲究,尤其是那一步“闻香”真是太有意思了,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每个步骤都特别重视细节的描述,在家就能轻松模仿文中的方法,感觉自己就像在茶叶店品评一样专业。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夏i

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发现普洱茶之所以迷人的原因,在于其复杂而多元的风味结构和变化万千的口感体验。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通过实践“观色”、“闻味”,再到“品味”,我对普洱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每一口都像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打个酱油卖个萌

原来普洱可以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味道。按照文中指示试饮后,每一次的回甘都有不同的惊喜。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黑色迷你裙

七步品茶法将我领入了一个全新的饮品世界,不仅解了我的味蕾之渴,还让我对普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呆萌

跟随文章一步步操作,我发现普洱的魅力在于其既能单独体现茶艺之美,又能展示个人品味的独特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阑珊

品茗时遵循这七步走,仿佛每一次的品尝都是与茶的对话。心情也随着茶香起伏有感不同。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者何惧

按照文中介绍的方法一步一步尝试,我逐渐能分辨出普洱的不同香气和味道层次,真的很神奇!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金橙橙。-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普洱茶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不仅仅是口感的好坏,更多的是那份深厚的历史与文化魅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怪咖

实践了这七大步骤之后,我发现每个阶段对茶叶的感知都不同,体验到从色泽、香气再到味道的变化真是美妙。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月流沐@

每一步品鉴过程都是对耐心和品味的考验,但我深深被普洱茶的魅力吸引。现在每次泡制都能享受独一无二的过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苍白的笑〃

随着文中的指引进行普洱茶品鉴,我发现每一杯都像是在探索不同的故事和情感,真的很适合与好友分享。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笑叹尘世美

按照这篇文章的方法品尝普洱后,我觉得不仅仅是在饮茶,而是一次关于味觉、香气和情感的全身心体验。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瓷清茶倾城歌

通过这七个细致的步骤品鉴普洱,我开始欣赏到不仅仅是那杯中的液体,更是这份对细节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地址:https://www.gddfy.com/article/18918.html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

    本栏阅读
    如何高雅品茶?
    品茶是一种精神和艺术的享受,它让我们忘却人间的烦扰,感受一丝轻松愉悦,浅啜细品,苦涩与清..
    日本传统茶道的基本知识,在日本体验茶道时需要注意的礼节
    何谓日本的传统茶道?在日本,比如花道,书道,合气道等,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可习得其中精髓及文..
    饮茶会晤礼仪
    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饮料,亦为外宾所乐于接受。在办公室、家里接待来访者,茶水是必备的,专..

    Copyright © 2002-2024 红茶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8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