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了潮州茶具名家,以及潮州茶壶名家名录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记得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潮汕功夫茶的形成
唐代韩愈贬潮州后,邹、鲁两派开始兴起。最早有关饮茶的文献是北宋苏轼的《赠子野》:“送子野几样茶,皆佳品,彼地难得,愧受子野恩。”子野即前潮八贤之一吴福姑(吴元佑),苏轼的密友。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深,曾研究过茶艺。吴福姑送的几样福建茶,苏轼赞其“皆佳品”,深知“彼地难得”,可见吴福姑品茶水平极高,也说明宋代潮州上流社会已有饮茶之风。后来,经历了战乱时期的人口迁移,尤其是宋末朝廷南迁。 文天祥在潮州败走,也把许多中原文化带到了潮州,如潮阳笛乐。潮汕地区的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都是从这次朝廷南迁开始的。连续的人口迁移,把中原的饮茶习俗带到了潮州,与当地风俗习惯融合,形成了“潮式茶俗”,并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功夫”茶俗。
据考证,最早以“工夫茶”作为品茶工序名称记载的是余郊的《梦工场杂文·潮嘉丰月》。余郊是浙江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知府。 在《潮嘉风月》中他记述:“工夫茶的冲泡方法,以陆羽《茶经》为准,但器皿更为精制。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用细白泥制成。壶以宜兴窑出品为佳,圆身平腹,凸嘴弯柄,大者约可盛半升。杯盘多为花瓷,内外绘山水人物,极其精巧,非近现代,但无款识,无法断定制于何时。炉和壶盘各一,但杯数视宾客人数而定。杯小,盘如满月。此外还有陶罐、掌垫、纸扇、竹夹等器物,皆古朴典雅。壶、盘、杯,若旧而好,则价值不菲。”一块珍贵的翡翠,在普通的舟中不容易找到。先在壶里装上泉水,用细炭烧开,再把福建茶放进壶里,倒上去。盖上再倒上去,倒出来后细细啜饮,香气浓郁,比嚼梅花还要爽口。”据余先生了解,工夫茶是继承陆羽《茶经》而发展起来的;采用福建产的茶叶;冲泡工序明确。
过去潮州工夫茶一般只采用半发酵的乌龙茶,因此工夫茶的形成时期应在半发酵制茶法形成之后。庄仁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饮茶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高堂《茶论》、施朝泉《武夷茶歌》、阮燕《安溪茶歌》等,推断乌龙茶的创制时间在十七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合乌龙茶的工夫茶饮法也随之出现,最早在武夷,随后在闽南、潮州等地。工夫茶艺传入潮州后,与当地讲究的习惯相结合,原来较大的茶盅也改为较小的茶盅。 它与拜商的习惯相结合,成为商业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从而固定了潮州功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序。
从工夫茶饮器来看,潮州人过去偏爱苏壶,即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客口中仍有“孟臣壶”(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其生活在天启、崇祯年间,一说其生活在清康熙、雍正年间)和“若臣杯”(若臣是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的口耳相传。据考证,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明代中后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紫砂壶发展的高峰期在明代万历年间至明末,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时期基本吻合。 潮州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壶(容量约120cc)冲泡,其他地方使用的茶壶则全是中品壶(容量多在200cc以上)。因此,潮州是宜兴小品壶的主要销售地区,至今仍是如此。潮州工夫茶的茶壶使用方法,也影响了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艺。至今,仍有一些茶壶艺人到潮汕地区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将所学的要点,如茶壶的重心、容量、造型、水流的程度、对泥土的适应性、壶盖的密封程度等运用到紫砂茶壶的制作技巧中。
潮州功夫茶饮制定后,在明末清初得到发展。到清末,潮州功夫茶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俗。民国时期,潮州功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更为广泛。当时,除了富商巨贾、官员、文人或富户以“功夫茶”待客自娱外,还有三种情况也盛行“功夫茶”:一是师长等文人以茶解闷,故有“书斋坐饮热茶”之说;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十分常见;三是乡镇闲人聚在一起喝茶,以放松心情。因此,过去潮汕地区各村落都有所谓“闲房”、“弦房(演奏潮乐的房屋)”,都是饮茶的场所。 虽然当时在潮汕,饮用功夫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但当时普通家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像样的茶具。直到解放初期,潮汕各村落还有极少数家庭拥有苏罐当茶壶,家里来客人,向邻居借用像样的茶具招待客人还是很常见的事。解放后,普通百姓饮用功夫茶的风气才得以推广,并在潮汕地区盛行起来。但功夫茶普及最快的是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几乎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喝功夫茶。20世纪80年代以前,潮汕是乌龙茶的主要销售地区和出口口岸,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最高的地区。
曾君茂茶壶怎么样
非常好
曾俊茂大师如今已经八十岁了,已经不能再手工制作茶具了,他一生都坚持手工制作茶具。茶船、茶壶、茶杯、茶洗、茶罐等,都是用纯矿物粘土手工制作的,没有用任何其他的粘土。这些纯矿物粘土很难手工拉制,一些潮州所谓的大师用曾俊茂的粘土是做不出茶壶的。这样做出的茶壶成品率很低,但是用这些粘土做出的茶壶更适合泡茶,茶叶冲泡时不会有熟香,能更好地还原和提升茶叶本身的香气和味道,和单丛茶搭配起来简直是绝配。
曾俊茂大师制作的茶壶造型均朴素,外观上没有刻意的装饰,因此有些人不认识他的茶壶。但把他的茶壶与清末民初的潮州茶壶相比较,无论是造型还是拉手工艺都很相似。潮州做拉手茶船的人很少。曾俊茂大师早年制作的如意形茶船,都是纯手工制作的,茶船盘上的漏桃心也是纯手工雕刻的。曾俊茂大师认为,这样雕刻出来的桃心更有灵性。
十大茶具品牌
十大茶具品牌排名:
1. 金灶
金灶,由广东海利集团于1989年创立,是一家专注于茶具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知名茶具企业,拥有数百项专利技术授权,通过多个国家的产品安全认证,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2. 伊甸园
万千堂是一家2007年创立于厦门的企业,主要生产茶具、香具、花瓶、装饰艺术品四大类产品,是国内为数不多专注于生产兼具实用性和文化性的陶器品牌之一,其中以日用艺术陶器最为畅销。
3. 恒福家具TEAMILL
该公司1998年成立于广州,集茶具、茶叶、茶食品等相关茶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2015年正式上市,是一家专注于打造茶具、茶叶、茶文化生态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 SEKO
该公司隶属于新工集团,2008年创立于潮州,是一家集电水壶、组合茶炉、多功能组合茶炉、电磁茶炉、电磁炉等各类现代茶具的研发、生产、设计、销售、配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强大的生产开发能力,拥有相关自主专利40余项。
5. 荣山堂
荣善堂品牌于2012年创立于上海,是一家拥有茶室家具、茶具、中式家居等完整茶空间产品线的创新型企业,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在多年的发展中,荣善堂不仅拥有线下门店,还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
6. 尚明
这个知名的现代玻璃器皿品牌诞生于广州,专注于为顾客提供融合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时尚设计的餐饮、厨房、咖啡、茶具等玻璃器皿,以创新的产品设计和优质的产品细节深受消费者喜爱。
7. 丁香
紫丁香是一家集茶壶茶具、厨房用品、陶瓷餐具、收纳整理器等日用家居用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在国内拥有20多家分公司的知名大型企业,专注于为全国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
8. 东岛
东岛,2005年成立于广州,隶属于恒福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茶具品牌,以色泽淡雅、造型新颖的茶具而闻名,除茶具外,也是一家销售茶叶及茶文化相关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
9. 方圆紫砂工艺
该企业始创于1954年,是一家专业生产工艺紫砂茶壶的综合性企业,集紫砂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是国家二级企业,目前拥有60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1000多万件,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10. 汉唐茶具
这个品牌1996年诞生在台州,是国内大型集茶具系列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木制茶具生产企业,历经20余年发展,已推出150余款款式,是茶具行业的知名品牌,全国有2000多家经销商。
潮州工夫茶艺详解
潮州工夫茶艺详解
简介:潮州功夫茶艺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茶艺,是在唐宋时期已有的“散茶”饮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散茶冲泡法的范畴,是冲泡的极致方法。功夫茶不是一种茶或茶的名称,而是一种泡茶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方式很有讲究,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就是泡茶的学问,也是品尝的功夫。
潮州工夫茶艺最早有文字记载,为清代余郊《梦厂杂文·潮家风月·工夫茶》。民国时期翁惠栋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以详尽记述而著称。后世再无超越此一成语的介绍。在此略作总结。
(1)选茶
时尚人士喜欢乌龙茶,尤其以安溪铁观音和福建武夷岩茶最受欢迎。
(二)选水
山水最好,河水居中,井水最差。山水有不同等级:“山顶泉水清淡,山下泉水重浊,岩泉清甜,沙中泉水清澈爽口,土中泉水浓稠;流动泉水为佳,阴中泉水更佳。山中泉水少,深山泉水神奇无味。”河水应从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取水。井水应从正规水井中取水。
(3)实弹射击
所谓“活火”,是指有火焰的炭。潮州人泡茶时,多用扭炭。扭炭的优点是木材树脂已完全去除,无烟无臭,敲之有声,折断时呈黑色;一旦点燃,在室内还能隐约闻到“炭香”。有人甚至用“橄榄炭”,即无核的黑橄榄的炭。入窑烧,烟气驱散,犹如煤尘;用它烧水,火焰活跃,跳青,火势均匀,不急不缓;这样的炭最为珍贵,难得一见。其它炭,如松炭、杂炭、柴炭、煤等,均不合格,不能放进工夫茶的炉内。
(四)茶具
潮州人使用的茶具大体相同,但品质有差异。
1、紫砂壶。俗称“冲罐”,以江苏宜兴产的珍珠砂泥为佳。最受潮人喜爱的有“梦臣”、“铁花轩”、“秋浦”、“鹅浦”、“小山”、“袁希圣”等。
茶壶大小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大小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份茶壶、三人份茶壶、四人份茶壶等。茶壶的深浅与气味有关;浅的茶壶能冲泡出味道,留住香气,且不积水。若茶壶在取下壶盖后,浮在水面上,不倾斜、不翘起,则称为“横”,能显示出做工的精湛均衡。若取下壶盖,盖上壶身,壶嘴、壶嘴、壶把上沿均平整,形成一条直线,则称为“三山齐”,也是品质优良的标志。
壶的颜色有朱砂、古铁、粟色、紫泥、石黄、天青等,有的带银闪的朱砂,是用钢砂制成的,红色的砂粒俗称柚皮砂,更是珍贵,堪比宝石,俗话说沙与金争价,即指此。
器形有小橘、大橘、瓜子、柿子、菱形、鼓形、梅花、六角、栗子、圆珠、莲子、冠桥等,造型精美,巧夺天工,妙趣横生。
2、盖瓯。形如倒置的钟,但有盖,下有茶席。盖瓯原是官员待客的器皿,因其流水快,渣滓易去的优点,潮人也乐于用它,尤其客人多,稍有忙乱时,常以盖瓯代壶。但因盖瓯口宽,不易留香,故仅作临时之用,不算常例。即使如此,奉茶方法仍与奉茶壶相同,不可马虎。
3、茶杯。茶杯以若深所制者为佳,白底青花,平底广口,杯背有“若深珍藏”三字。此外还有精致的小杯,直径不足一寸,薄如纸,净如玉,称为“白玉杯”。不薄则不能香,不净则不能衬托色泽。广为流传的白玉杯产于枫溪,质地极佳。
每个季节所用的杯子颜色不同:春季宜用“牛眼杯”,夏季宜用“栗子杯”,秋季宜用“荷叶杯”,冬季宜用“上铃杯”。杯子也要小而浅,小杯一口就能喝完,浅杯底不会留水。
4. 茶洗。茶洗的形状像大碗,颜色和色调各异。一个制茶家庭必须拥有三个茶洗,一个主洗和两个辅洗。主洗用于存放茶杯,辅洗用于存放茶渣和杯盘中的废水。
5、茶盘。茶盘要宽大平整,宽度足以容下四只茶杯。有的茶盘呈圆月形,有的茶盘呈方棋盘形。茶盘底部要平整,边缘要浅,这样茶杯才能稳稳地立着,也便于取饮。
6、茶席。形似盘,但较小,用以安放茶壶和盛装开水。茶席式样繁多,各有各的,要根据季节选用。夏天用浅的为好;冬天用深的为好。越深,盛装开水越多,有利于保温。茶席底部有一块“席子”,席子用秋瓜制成,有无异味、不积水等优点。目前,由于制茶人多用“茶船”,操作时将茶壶置于上层茶盘上,已不再需要茶席。
7、水瓶。水瓶是用来盛水泡茶的器物。瓶形为长颈、垂肩、平底、带柄,以素瓷青花为佳。另有一类形似萝卜的瓶,细颈,带流,饰以龙纹,称“龙瓶”,俗称“钱龙瓶”,属青瓷类,亦为茶家所看重。
8、水碗。多为瓷器,式样繁多,置于茶几上盛水,配椰瓢舀水,有明代铸制,釉色为金属,碗底绘有两条金鱼,水动则金鱼游动跳跃,实为稀世珍品。
9、龙罐。龙罐容量较大,摆放在房间一侧的木桌上。素瓷青花,色泽鲜艳,生机盎然。以宣德年间所制为佳,康熙、乾隆年间所制亦不多见。
10、红土炉。红土炉高六七寸,也有高二尺多的“高脚炉”,下部有格子,可放橄榄炭。这种炉子虽然矮,但通风、控火,操作十分方便。
11、砂壶。俗称“茶壶”,由枫溪师傅制作,轻巧美观。也有用铜或轻铁制成的壶,但有金属味,不宜使用。
12、羽扇。用以扇米。潮安金沙陈家自制羽扇,用洁白的鹅毛制成,大如巴掌,竹柄丝绳,柄长二尺,色泽纯正,造型雅致,重量轻,出风快。
13.铜筷子。用来挑炭、搅火。
14、锡罐。名贵茶叶一定要用名牌罐来储藏。潮阳颜家制作的锡罐,以口密不漏气最为著名。如果茶叶品种多,锡罐的数量也要与之对应,做到专茶专罐,避免混用。有的制茶世家收藏有几十个大小不一的锡罐!
15.茶巾:用来清洁餐具。
16.竹筷子。用来夹茶渣。
17、茶几。又叫茶桌,用来陈列茶具。
18、茶箩。又称茶杆,用于盛放茶具。春秋两季天气晴朗,人们在园中漫步,望溪流石,享受林间幽谷的静谧;提着茶箩,择地泡茶,品一口醇香的茶香,仿佛置身于西王仙境。
工夫茶具共有十八种,一个饮茶家庭必须全部具备才叫“工夫”。
(五)泡茶
翁氏在《工夫茶》一书中说:“茶质、水火、茶具,无不慎重,若泡得不好,又怎堪称工夫茶?所以,工夫茶的成败,全在于泡法。”下面,结合翁氏所总结的工夫茶泡法步骤,结合泡茶效果,列出如下:
1、准备器皿:在泥炉上点火,用沙壶舀水,扇动炉子,擦净器皿,待火,涮净杯子。
2、饮茶:待砂壶内有松涛声,待茶水开始沸腾,出现鱼眼时,(用想象力去判断,不要盖上去看),再提起砂壶,将茶水倒在壶杯上,烫一下。再将砂壶放在炉上,待火旺(老,俗称“旺”),打开铁罐,将茶水倒在素纸上,分粗细。取最粗的,在壶底滴水孔处灌满,再用细末填满中层,稍粗的叶子撒在上面。这个过程叫“饮茶”。茶水不宜太满,约七八成即可。神仙的变化,是开始。
3、待汤:汤要煮三沸,第一沸太鲜,第三沸太老;第二沸为最佳。“当水面浮珠,声如松涛,即为第二沸,此为时分。”
4、洗茶:将开水倒入壶中,应从壶口、边缘四周灌入,避免直接灌入壶中央,不可间断灌入,亦不可急灌。倒茶时应将壶口灌高,称为“高灌”,以防止出现涩味问题。第一次灌入开水后,应立即将茶汤倒出,以除去茶叶所含的杂质,此为“洗茶”,倒出的茶汤弃掉,不可饮用。
5、冲击点:冲击方法同上。
6、刮去泡沫:确保壶内茶水充足,避免溢出。壶内茶水充足时,茶沫会呈白色浮起,突出于壶面。掀开壶盖,从壶口处刮去泡沫,泡沫便会落下,再盖上壶盖即可。
7、倒热水:盖上锅盖后,往锅里倒热水,也就是俗称的“烫锅”,一是除去锅中剩余的泡沫,二是使锅的外部受热,香味四溢。
8、烫杯:壶中倒水后,必须往杯中倒水,俗称“烧钟”。往杯中倒的水,应直注于杯中央。“烧钟(茶杯的俗称)热壶,使茶香四溢”:这是不可忽视的“技巧”。杯中倒水后,洗净杯子,倒出洗杯的水。
9、洒茶:茶叶入壶后,倒壶、烫杯、注水,此时是洒茶的最佳时机。因为洒茶不宜过快或过慢。过快,茶叶浸润不充分,香气不出来;过慢,香气迸发,茶色过浓,使茶味苦涩,前功尽弃。要把茶水均匀地洒在每一杯中,这叫“关公巡城”;而且要把剩下的茶水全部倒掉,这叫“韩信巡兵”;洒茶时要放低壶身,以免茶香四散,泡沫不形成,这叫“低洒”。
(六)品茶
“倒茶之后,大家各饮一杯。杯沿触及唇,杯面与鼻息相接,香气扑鼻而来,一饮而尽,杯底三嗅。滋味醇厚鲜美,香气溢齿颊,甘甜润喉。神灵冲天,思绪穿越古今。此境界,功夫茶三味俱全。”
以“品”为主的有序的饮茶方式,形成一套合乎逻辑的程序体系,被称为“潮州工夫茶法”。它表现优雅,表达礼仪,表达友情,体现品质,表现自我。美产生于工夫茶泡饮过程的细腻、细致、有序、从容、和谐的氛围中,也是主人和客人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整个过程能体现“和为贵”的高尚情操,体现出地域一定的历史传统、文化水平和当代背景,对人们的生理、心理素质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这就是潮州工夫茶的程序美和审美价值。
七、茶事动态发展
《易经》云:“日日勤奋,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尚未跟上步伐的工夫茶冲泡方法也经过了加工改良,所谓的相应融合不断出现。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红泥炉、木炭、羽毛扇逐渐被煤油炉、酒精灯、煤油灯炉(一种既可用于照明又可用于烧水的灯)所取代;80年代,以上又被电炉所取代;9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水壶,因为它能把生火和烧水功能合二为一,的确不失为一种节省“时间”的好办法;在此之前,用砂壶泡功夫茶的人,要么被视为没有经过改革的“前朝老人”,要么被视为可以和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的“文物”。
盖杯刚开始使用时,只是一种临时措施,并未算是一种常规做法。如今盖杯大行其道,而茶壶却成了稀有物种。原因并不复杂,盖杯倒出茶渣方便,也能省去不少“功夫”。
尽管使用茶水,但它们的规格也得到了改善:上层和下层是一个具有不同形状和样式的茶托盘。组合或拆开,每个功能都与原始茶托盘和茶水的综合功能相结合,因此,茶纸和一个主要的茶托架现在很少使用。
如今,很少见到茶篮,即使它们的存在,它们只是用于装饰,很少有人使用它们。
这全都是介绍著名的Chaozhou茶具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