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1》
提起煮茶,不少茶友会直接与老茶挂钩。
认为白茶里边,只有老白茶才能适合煮。
而白茶江湖内,一款茶若想顺利进阶为老白茶,陈放时间不能少于三年。
那,某款2017年的秋寿眉饼,放到现在,可以煮着喝吗?
一位外省的茶友姐姐,觉得不行。
因为,她上个周末刚刚用了两年陈的寿眉饼去煮茶,煮出来的滋味有些苦。
总之,一句话,那壶茶煮出来的滋味并不好喝。
难道,真的是这两年陈的白茶,还不适合煮?
亦或是,煮茶方法上,出了那些问题?
一切,还有待下文细说。
《2》
理论上,两年陈的白茶,完全是可以煮的。
因为,白茶里边不适合拿去煮的,只有存放时间不足一年的新白茶。
而两年陈的寿眉饼,处于陈白茶阶段。
已经历过一定岁月的打磨和历练,自然经得起煮茶的考验。
三年陈,并非是煮茶的门槛。
已经陈放了两年的白茶,比起新茶更熟,比起老茶更鲜,它属于兼美的阵营。
近阶段,有喝过两年陈白茶的茶友们,都能有清晰的体会。
陈白茶喝起来,它的鲜爽度略微低于新白茶,它的花香则要更沉于新茶,开始初具沉稳路线。
然而,它的汤感,又还未真正达到老白茶的醇和、稠滑、浑厚的质感,而是淳润绵柔、俊逸隽永的状态。
比如,那款2017的白露寿眉饼,甜润和淳。
茶香上,有了清浅的枣香影子。
而汤水,则是淳和稠滑的,类似蜜汁般的浆感,但分外的清透、甜而不腻。
它的韵致,静柔而美好,芳华正清润。
这样的茶,理论上自然可以煮。
经过两年时光打磨的陈白茶,内里的芳香物质比较起从前,愈发的内敛且含蓄。
故而,在茶香上,由清香慢慢过渡到清郁悠扬,甘香初具。
陈白茶内部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容易对味觉形成刺激的物质,在于空气中微弱的氧分子发生交换时,不断被新生成的络合物质包裹起来。
像是几尾大鱼,沉沉的游向了深海,不再大摇大摆的出现,影响茶汤的滋味。
于是,将陈白茶拿去煮,它们的醇厚度虽然比起老白茶来说,有所欠缺。
但,陈白茶已经不具备强烈的刺激性,不像新白茶那般处于物质活跃的状态,煮出来的滋味,不会出现中药汤般又苦又涩的情况。
《3》
品质足够好的白茶,在两年陈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煮。
毕竟,前些天,村姑陈刚煮过2018的白露。
当时是要拍一些初冬煮茶的素材。
不巧,手边的盖碗里,刚巧有泡过七、八冲的2018白露寿眉叶底。
于是,将煮茶的粗陶壶洗净,重新接了壶400ml纯净水,摁下加热。
等壶里的水,不断有大气泡涌起,达到沸腾状态时,用茶夹将叶底拨下。
盖碗里原先5克泡开过的茶,这时,全部投进去。
稍微煮上一会,等到茶汤表面再沸,就可以停止加热。
这时,电陶炉的面板上,还留有余温。
壶内的茶,还处于沸腾的状态,壶内有着小气泡涌起。
再过了会,壶里的茶,才完全达到止沸的阶段。
等到壶内的茶汤,重新归于平静时,倒出茶汤。
一落入到公道杯内,就能看到茶汤呈现清澈透亮的赤金色,亮晶晶的。
倒入素白瓷的杯中,能荡漾起阵阵光圈,光是看着,就觉得汤水分外的淳和与柔软。
等杯中的茶汤,温度下降到适口时,小口啜入细尝。
茶汤入口,是轻柔的,顺滑的,清甜的。
苦涩的滋味,一点也不明显。
由于,那款茶陈放的时间有限,并且还是泡过的叶底。
所以,煮出来的茶汤,汤感体验不够稠、也不够醇。
但,相较于直接煮老白茶,将陈白茶煮着喝,这股清甜顺滑的滋味,是不一般的体验。
《4》
话说回来,为什么开篇的那位茶友姐姐,煮两年陈的寿眉饼,茶汤滋味会偏苦涩呢?
答案是出在了煮茶方法上。
在她发过来的煮茶照片里,那个内胆式的小巧煮茶壶里,煮开的叶底满满当当。
明显的看起来,投茶量远远过多。
看着图片里,煮出来的茶汤,几乎要呈现深驼红色。
这样浓重的茶汤喝下去,苦和涩,自然在所难免。
于是,向那位茶友姐姐问,“这煮茶前,放了多少茶呀?”
“也没多少,就直接撬了一片茶下来煮。”
由于没有用克秤去量,那位茶友姐姐,也说不上来具体放了多少茶。
但,如果是按照炸薯片那般大小的茶饼片,模样虽然看似轻巧,份量其实一点都不少。
经过压制后的寿眉,干茶密度紧实。
在撬茶饼时,用上茶刀,从侧边简单撬下薄薄一片,很多时候就能满足泡茶需要。
同样的白茶寿眉,散茶和饼茶的干茶体积,相去甚远。
所以,在投茶时,仅凭手感,很容易出偏差。
最好的法子,是用上克秤,精准的测量。
在白茶的投茶量控制上,通常用盖碗泡茶时,110ml的标准盖碗,搭配上5克干茶,正好适合。
在直接煮干茶时,在水量300-400ml时,投入干茶2-2.5克,茶味恰巧适中。
而在煮白茶泡过的叶底时,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原先5克泡过的叶底,全部投入。
投茶量控制到位,才能避免将一壶茶,煮出来太苦、太涩的滋味。
《5》
冬天煮茶的时候,为了避免将煮出来的茶,滋味过苦。
煮茶时间上,也需要多留意。
将白茶煮着喝,并非是熬中药,时间不用太长,也不宜过长。
煮茶,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直接用冷水煮,适合喝茶口味偏好浓郁的茶友。
煮茶时,将预先准备好的茶,放入壶内。
然后,直接注入冷水,摁下加热,开始煮茶。
壶内的冷水,在不断的加热下,要达到沸腾状态,需要花上一定时间。
在这段等水烧开的时间下,壶内的茶不断的释放着内质。
等到水面像拨浪鼓那样,连续不断涌起大水泡时,代表着壶内的茶水已经烧沸了。
此时,壶内的茶叶,内质物释放同样达到顶峰,需要及时摁停加热。
等到壶内的茶水,停止沸腾,不再涌起水泡时,就可以倒出茶汤。
观察汤色过后,等到茶汤温度稍稍下降,就可以倒入杯中,慢慢饮用。
第二种,是用热水煮茶,能够更好的把握茶汤滋味。
煮茶前,先将壶内的水烧开。
等水烧沸后,再将干茶或叶底投入进去。
稍微沸煮,就足够了。
特别是在煮干茶的情况下,等到投茶完毕,壶内的茶再次滚沸时,就可以停止加热。
或者是,可以根据茶汤的变化。
等到壶内原本透明的水,染上了茶色时,就足够了。
这时,摁停加热后,可以连壶带茶,一齐移置一旁。
等茶汤止沸,就可以倒出汤,慢慢品味了。
通常,在煮茶水量400ml的情况下,可以灌满三次普通容量的公道杯。
先后分别倒出来的茶汤,滋味浓郁程度又有所不同。
这点,茶友们可以在煮茶过程中,切身体会。
将一壶茶煮好,其实不难。
投茶量和煮茶时间把握得宜的情况下,煮出来的茶汤滋味不会差!
《6》
煮茶,是个很有意境的事。
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初冬时节的午后,寒风乍起,风吹动窗外的落叶,沙沙作响。
煮上一壶寿眉,身心皆暖。
再就着茶香,捧起一卷书,找个舒服的姿势,歪坐着。
偷得浮生半日闲,于窗前看个目晕神驰。
光是想想,画面就很美好!
用户评论
我一直很期待能真正弄懂煮茶的艺术,特别是对这种两年陈年的白茶充满好奇,结果却不尽人意,确实有些失落。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之前看美食节目用煮水法饮茶总是那么优雅,可是自己一试就出问题了,看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真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尝试将2年多的白茶放入壶中直接倒入沸腾热水开始煮茗,并没达到我想象中的那种清纯香气,反倒是有些发酸的味道让我始料未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煮出来的两年陈白茶没有预期的好口感,我发现可能是水温控制得不准确,过高的温度破坏了茶的风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自己在家中尝试煮这种古老年份的茶叶时,虽然已经十分小心调整煮茶时间与火力,但结果却不如意,真是困扰。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白茶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对一款如此具有历史底蕴的两年陈茶没煮出理想的味道,感觉有点失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喜欢尝试不同的冲泡方法来感受茶叶的不同面貌,这次两年陈白茶煮出来却是怪味四溢,真是让我出乎意料。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在煮两年前的白茶时会遇到这么多困惑,特别是味道上与我预想中的完全不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煮茶技艺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使用煮水的方式准备两年陈白茶时,发现有些许苦涩的口感,这并不符合我对这款茶应该拥有的温和醇厚印象。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次煮出的两年陈年白茶有点不同寻常的效果,茶香不显着,反而带了一点微酸,可能是在煮的时候有什么细节需要注意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一杯两年前陈放的白茶时发现,虽然茶的味道依然独特,但相比于冲泡的新茶明显多了些复杂的层次感,这个过程确实挺有意思。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原本以为多年陈化的茶叶会在煮水的过程中更加醇厚,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些许遗憾的是没有达到期待中的口感层次。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尝煮出的两年白茶时,感受到一些意外的味道,不太符合我对它的预期,在研究这背后的原因后意识到煮茶的技术确实很重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煮这种陈年白茶的过程中尝试了不同的水质和温度组合,却发现最好的结果还是保持温和而不过热的状态最能保留茶叶原有的风味。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每款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当我在尝试煮两年前的白茶时,发现它在煮后比泡更显淡雅,这是个学习的过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煮出两年陈年的白茶,味道上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总体来说保持了一种清新且略带花香的独特气息,也算是一次小小的惊喜之旅。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两年陈化白茶的期待与实际煮出来后的口感有些差异,但是这个过程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茶叶在存储和冲泡中的变化。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一杯历史悠久的两年陈白茶时感到一丝满足又有一些疑惑,因为这需要非常精准的操作去捕捉每一处风味的微妙之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尝试用煮水的方式准备这款珍藏的白茶,尽管最后的味道与想象中有所不同,但这正说明茶叶的魅力在于不断地发现和探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