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网—全面科普茶叶百科知识,让你轻松懂茶、品茶、喝好茶。
当前位置:首页  茶文化  茶源茶史 > 湘湖茗山茶背后的大推手

湘湖茗山茶背后的大推手

时间:2024-07-03 10:41:35 作者: 阅读:67°C

历史上萧山生产的茶叶知名度很高,能查到文字记载的,是在唐中叶,萧山就生产和制作茶叶,是陆羽著《茶经》中越州茶的产地之一。两宋时萧山湘湖边生产的茗山茶已与朝廷贡茶如绍兴平水日铸雪芽茶、余姚瀑岭仙茗茶、长兴顾渚紫笋茶等齐名。宋时萧山的茗山茶为什

历史上萧山生产的茶叶知名度很高,能查到文字记载的,是在唐中叶,萧山就生产和制作茶叶,是陆羽著《茶经》中越州茶的产地之一。

两宋时萧山湘湖边生产的茗山茶已与朝廷贡茶如绍兴平水日铸雪芽茶、余姚瀑岭仙茗茶、长兴顾渚紫笋茶等齐名。

宋时萧山的茗山茶

为什么能与朝廷贡茶齐名呢?

原来,萧山茗山茶除了特有的名茶生产自然环境和茶农淳朴的茶叶栽培制作技术外,还在于有一个大文人对茗山茶的宣传。他就是后来成为南宋第一代皇帝的赵构亲自选中的状元王十朋,是王十朋首次把萧山湘湖产的茗山茶提到全国名茶的位置。

第一大推手——状元王十朋

公元1157年,江南经济有了发展,尤其是茶园遍布各地山区,茶叶生产成为南宋的一大产业,还是出口日本、东南亚、西亚诸国的主要外贸商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宋高宗赵构决定在全国挑选人才,开科取士。45岁的浙江乐清人王十朋参加廷对考试,他的作文是以“权”为对,洋洋数万言,史说此文“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其中,“愿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在朝庭文官中广为传播。宋高宗高兴自己发现了一位英才,下诏:“十朋乃朕亲擢,授绍兴佥判”。佥判是宋代由京官下放到州、府协助郡守,总管文字工作的副职,可以说是一个权力很大的“二把手”。古代官场也讲究先在基层实践锻炼,王十朋虽是朝廷头名状元,还是皇帝亲自选中,但也不能一下子就在天子脚下当官,否则也会被人说是“任人唯亲”。好在这位乐清人是个神童,史书上说他“少年时天资颖悟,每日诵读数千言”。后其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中又被金兵洗劫,家境败落,不得不在梅溪镇上教书授徒。他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所创办的梅溪学馆闻名遐迩,有百余名学生。

王十朋出身农村,从小在基层学起、做起,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感情。他被宋高宗授为绍兴佥判后,除协助郡守处理政务和文牍外,经常微服下乡调查研究,足迹遍及绍兴府8县。

一次,他来到萧山,知县宋敷见朝廷头名状元兼“顶头上司”到访,立即热情接待,除了好吃好喝之外,餐后拿出珍藏的湘湖山上产茶叶,用湘湖泉烧沸泡开后请王十朋喝。杯中茶水青绿见底,清香扑鼻,王十朋喝后感到清醇甘甜。他见此茶水滋味比故乡乐清的雁荡茶还好,就问宋敷,此茶是何地产出。宋知县如实回答此茶是本县湘湖茗山上所产。时正值春茶采摘之际,由于茗山离县城很近,王十朋下乡调查的目的是要写一部绍兴地区山水地理、风物特产的书,所以他要宋知县陪同,亲上茗山看茶农采茶。

第二天风和日丽,王十朋在宋知县等一行人的陪同下步行登上湘湖菊山以西的茗山,但见漫山遍野都是青翠碧绿的茶园和秀丽美艳的采茶女,这样的场景他在乐清、余姚、绍兴平水的茶园中也见到过。在以后的几天里,他在宋知县的陪同下游览了湘湖、北干山,品尝了湘湖莼茶、湘湖鲈鱼,当然,宋知县知道顶头上司爱茶还爱酒,所以他在陪同王十朋的几天里,都带着谷雨前采摘的茗山茶和绍兴酒。这样的下乡调查,王十朋进行了3 年,然后他整理写出了著名的《会稽三赋》,其中在《会稽风俗赋》中,他写到了绍兴地区的名茶有萧山茗山茶、绍兴日铸茶、余姚仙茗茶,说这几种茶可和朝廷贡茶长兴顾渚茶、福建建安茶媲美。

再说王十朋在绍兴任期满后,先后到临安任秘书郎、侍御史,后又外放到四川、江西和浙江湖州等地为官。王十朋每次去上任必带上萧山的茗山茶等特产,也不忘与同僚一起品尝茗山茶及其他特产。在他为官的多年里,因为记着茗山茶和美湘湖,后来又多次来到萧山。古志上记载的到萧山就有三次,一次是他为撰写《会稽风俗赋》而到萧山调查。另一次是从四川回来到萧山,带来了刘备托孤白帝城那个地方产的柑橘,和以前的老朋友一起品柑橘喝茗山茶。还有一次是他坐船到萧山,由知县陪同到湘湖一游。这是他临近退休的前两年秋季,两人在船上边喝茗山茶边交谈当官技巧。晚餐后继续喝茶谈天,一直谈到午夜,知县告辞回去。因王十朋是从绍兴乘船去京城复命的,时间较紧,但一时又不能入梦。看到船外湘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想起官场如海,人情如纸,不由郁入心头,诗上脑际。他命仆人拿来纸笔,欣然作诗一首,诗名《夜泊萧山酒醒梦觉月色满船》:“候届星虚午夜冷,更堪停棹水中央。短篷破处漏明月,归梦断时思故乡。客里未忘诗酒乐,老来厌逐利名场。明朝又向钱塘去,十里西风桂子香。”这首诗记在萧山古代的县志里。

由于王十朋钟爱茗山茶,使萧山茗山茶在县外名声越来越大,反倒使萧山县内的百姓喝不到茗山茶。

王十朋为官清正,政绩突出,对金主战,晚年被授予退休待遇很高,但权力不大的龙图阁学士职位。公元1171年,王十朋因病逝于老家,享年60 岁。

第二大推手——教谕赵子渐

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渲染萧山“茗山斗好”,使得萧山茗山茶的名气直追贡茶。但由于茗山茶产量小,离京城仅仅一江之隔,很快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时间长了,历代萧山知县想出一法,即扩大茗山茶的种植范围,聪明的萧山茶农也会利用品牌引种茗山茶,生产的茶叶统统名为茗山茶。

宋亡元立,从王十朋记载萧山茗山茶起,到元至正年间,时间已经过了近百年。由于历代萧山地方官的重视和茶农的勤劳,湘湖四围群山如冠山、黄山、石岩山、老虎洞山、凌家坞山和压乌山等宜茶地区都种上茗山茶树种,并向所前、进化一带和瓜沥航坞山等地扩展种植。

茗山茶产量高了,知名度有了,老百姓也得益了。元时萧山知县华凯为了向朝廷显示政绩,开始为茗山茶等农产品做宣传。古代没有电视、广播、报纸之类的宣传工具,主要靠做文章,写诗词向外界宣传。华知县要当时在萧山任教谕的金华人赵子渐作篇《萧山赋》。

说起这个赵子渐,可是元至正年间萧山有名的文化人,他是元末大儒许白云的学生,是个学问和品德兼备的学者。史书说他“每以纲常大义训迪后进,远近闻风而至”,华知县算是选中了人才。赵子渐在萧山任职多年,非常熟悉萧山的历史沿革、山川地理和风物特产。但接到任务后,他还是带着学生四处走访,实地调查。东到坎山,南上佳山,北至长山,西登茗山;船入湘湖,轿去西陵,马驰夏履,车至航坞,足迹遍布萧山东西南北,在此基础上写出萧山建县以来的第一篇《萧山赋》,在赋中,赵子渐生动地记述了“春波漾湘水之莼,秋霜染固陵之橘。谷雨采茗山之芽,端阳劚仙岩之药 。罗东暨之野雉,拾坎山之海错”等地方名产。这篇赋出来以后,华知县的政绩为朝廷所知晓,不久就升官外调。

接任的知县於善闻知华知县的升官秘诀,心想这样会写文章的人可不能放他走,这可是我升官的梯子和喉舌啊!于是他向浙江巡抚报告:萧山的学校教育在赵教谕的主持下,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业成绩提高很快,为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才,希望赵子渐在他任内继续任萧山教谕。巡抚对萧山有好感,每年的好茶、好酒都是华知县、於知县他们供应的,便同意赵子渐继续留任。所以在元时的萧山教谕一职中,赵子渐任期最长。据说於善以后接任萧山知县的尹性,又留了赵子渐一任。

萧山茗山茶也因赵子渐的《萧山赋》而名声更响,因为市场大,效益好,茶农的积极性也更高,使得萧山的茶农获利颇丰。

萧山是产茶之乡,而湘湖则是它的发源地,其历史,似可追溯到跨湖桥文化。在以后的岁月里,萧山茗山茶由一处山地发展到湘湖诸山,茗山茶的茶种、栽培技术及制作工艺向南、向东、向北传播,值得一提的是,西湖龙井的一些优质茶种就是由茗山原生种迁移种植的。今天茗山作为地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它的故事,它的贡献我们不可以忘却,茗山茶后来一斗成名 ,我们同样也不能忘却茗山茶成名的两大推手——状元王十朋、教谕赵子渐……

文/图:钱志祥、晓峰

    本文地址:https://www.gddfy.com/article/14510.html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

    本栏阅读
    中国名茶故事:祁门红茶
    天气渐冷,可以多喝红茶,红茶是所有茶类中含糖量最高的。能够养胃暖胃、消除疲劳、补充能..
    立顿打败中国7万茶企?如今的它举步维艰,中国茶却蒸蒸日上
    2008年,新华社记者发了一篇《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立顿一年》的文章,当即在国内引起轩然大..
    皇帝爱饮什么茶?
    自从茶问世以来,一直是文人雅客钟爱的饮品,物以稀为贵,好茶自然也是珍贵至极,因而古代君王..

    Copyright © 2002-2024 红茶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8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