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网—全面科普茶叶百科知识,让你轻松懂茶、品茶、喝好茶。
当前位置:首页  茶叶分类  黄茶 > 安溪茶叶史话

安溪茶叶史话

时间:2024-10-27 07:52:08 作者: 阅读:74°C

东汉的《神农本草》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据此,中国茶叶至今已有数千年。安溪是铁观音、本山、黄金桂、毛蟹、佛手等名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产

东汉的《神农本草》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据此,中国茶叶至今已有数千年。

安溪是铁观音、本山、黄金桂、毛蟹、佛手等名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产茶历史悠久。很多人认为,安溪茶叶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其实还可以更早。距安溪仅几十公里的丰州古镇莲花峰石上,发现东晋时期(公元376年)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还有一个传说,五代时安溪北西部佛耳山一带盛产茶叶,首任县令詹敦仁在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卸任后在山麓卜筑定居(取名“清隐”),与他交情甚厚的名僧释宏道(号介庵)专程来佛耳山拜访,詹敦仁“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曰:“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唐代,安溪的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的初步阶段。唐代陆羽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书中提到了安溪茶叶。当时的翰林学士韩屋有诗云:“古崖觅芝叟,乡俗乐茶歌”。在阆苑岩岩宇大门上,有唐末的对联:“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在蓝田、剑斗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3.2米,据专家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

在宋、元时期,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植茶、制茶、饮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为一大产业。《清水岩志》记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宋代安溪大坪人、泉州太守高惠莲在古时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丰州莲花峰上题刻“岩缝茶香”(公元1011年)。曾任宋代泉州知府的蔡襄于宋皇佑 (1049年—1053年)作《茶录》,是继《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难说不受安溪茶叶影响。

明清时期,是安溪茶业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陈懋仁的《泉南杂志》:“茶:晋江出者曰清源,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明嘉靖《安溪县志》有“茶,龙涓.崇信(今龙涓.西坪.芦田)出者多”、“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从而使安溪成了中国茶树无性繁殖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又创造了介于红茶与青茶之间的半发酵的特种茶——乌龙茶。《建瓯县志》记载:乌龙茶叶厚而色浓,味重而远,凡高旷之地,种植皆宜,其种传自泉州安溪县;《崇安县志》记载:崇安之乌龙于道光年间由安溪人詹金圃先移建瓯再移往者。《泉州府志》记载的阮文锡一首茶歌——《安溪茶歌》:“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睽睽,世道如此良可嗟。” 阮文锡系同安籍的武夷天心禅寺茶僧释超全,他说的意思是武夷茶经过“漳人”(应为闽南人)加以改进;安溪茶仿照武夷茶的制作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安溪茶不敌武夷茶,但后来为洋人所喜欢。陈椽的《从茶到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写道:“据福建安溪县人民政府查档案资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祯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间劳动人民发明的。太平天国时期闽南近海居民,纷纷逃难,安溪居民有的内迁到沙县集居;有的过海入台湾省。青茶制法就随之传人沙县和台湾。沙县和台湾很早就出产青茶。有的从沙县往北前进就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开发茶业。武夷山种茶制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台湾开始种茶制茶者也是安溪人。从此证明青茶发源于安溪是无可怀疑的。”“清咸丰公元(1855年前后)年间,当时福建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进制茶技术措施,提高品质。武夷岩茶就于茶业危机时,在安溪青茶的基础上大力改进技术,提高技术而兴起的,扬名国内外。制法和品质都胜过其它茶类。”

清初,安溪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厦门志》记载:“俗好嗓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西、五番银者。文火煎之如暖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此夸彼竟,遂有斗茶之举”。

安溪乌龙茶中,素以铁观音为佳品。据考证,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的安溪县西坪。铁观音问世后,迅速传播到周边地区广泛种植。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网《台茶史略》记述:清同治五年(1866年),英国商人约翰杜德(John Dodd)来台湾视察樟脑发现台湾茶叶很有前途,于是,试办收买茶叶,并由福建安溪购买茶苗,贷款给农民,奖励它们栽培茶叶,然后再向茶农收购成品,当时台湾所制的茶叶,都是粗制茶,再运往福州或厦门加工成精制茶。还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大约一百二十年前即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带铁观音茶株来到新店大崎脚鸡心尖山麓(双峰国小附近)开发新茶园,制作出极品好茶,于是乡人尊称他们为“唐山茶师”,这种茶现在被称为“正丛铁观音”;后来,为逃避当时盛行的“蕃人出草”,他们移居樟湖山,重新拓垦茶园,并受聘为巡回茶师教习包种茶、乌龙茶技艺,当时受益最深者属文山郡辖管范围包括木栅、景美、深坑、石碇、新店、坪林等地区,所以有今日“文山包种茶”之美名。另据台湾《南港志》,日人井上房邦氏调查报告中指出:包种茶由安溪人王义程创制,他在茶叶制成后,将其运到福州加上香花,再用福建毛边方纸两张内外相衬,放茶四两,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盖上茶名及印章,这就是包种茶名称的由来。日治时期,台北农会在大坑(旧庄)里栳寮设茶叶讲习所,1920年全省茶叶界人士都集中到南港,举行包种茶讲习会,由王水锦、魏静时两人负责传授,使得南港成为包种茶研制的重镇。光复初期,茶叶外销量大幅锐减,南港茶农与工人纷纷转业,使南港茶业为之萧条,六十年代以后,茶叶内销市场蓬勃兴起,南港茶农才渐渐重拾老本行。目前南港茶农发展观光茶园,品茗用餐之余,还可健行、踏青、赏鸟、赏蝶,并饱览山光水色,真是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清末,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诗人连横在《剑花室诗集》中,曾以“茶”为题做诗二十二首,其之七为:“安溪竞说铁观音,露叶疑传紫竹林。一种清芬忘不得,参禅同证木樨心。”

用户评论

喜欢梅西

品尝了来自安溪的铁观音茶,果然名不虚传,香气四溢,回味无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写薰衣草的香

了解了安溪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后,对茶叶的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景忧丶枫涩帘淞幕雨

安溪的茶产业历史悠久,这里的产茶环境实在是太适合高品质茶叶的生长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繁华若梦

第一次尝试闽南乌龙,竟然是来自安溪的茗茶,口感醇厚又不失清爽,确实让人惊艳!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在安溪茶叶展览会看到许多品种,铁观音、大红袍、毛尖都让人为之赞叹不已。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自凉丶

被安溪的春茶吸引而来,果然四季分明的地方才能孕育出这么好的茶叶味道。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如薄纱

听了关于安溪茶叶的故事后,对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慑人的傲气

安溪不仅有美景,还有好山好水滋养出了如此香气扑鼻、回味悠长的香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败

一壶安溪的好茶在手,不论是品饮还是闻其清香,都让人沉浸在这片绿色的世界中。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别经年

尝试从历史角度去品味安溪茶叶时,发现每一口都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光浅夏ζ

访问安溪,被这里的独特气候和土壤吸引,体验了真正的“茶之源”,令人难忘。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_心抽搐到严重畸形っ°

安溪茶叶的历史故事让人着迷,那些古法工艺制出的茶实在是一绝。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在繁忙中泡上一杯安溪的优质茗茶,仿佛可以瞬间将身心从喧嚣拉回宁静与从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阑珊

安溪不仅以其地理优势种植各类名茶,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传承千年的文化和技艺。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篌引

通过了解安溪茶叶的故事,对茶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海

来自安溪的茶叶在每一次品尝中都能够带给人新的惊喜,尤其是其复杂的口感层次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安溪的历史与茶叶密不可分,每一次品饮都是与这片土地最直接的情感交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世繁华

安溪是个神奇的地方,产出了如此多样化且风味独特的茶叶品种,真让人印象深刻!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逾期不候

深入了解了安溪的制茶工艺后,越发欣赏每一杯茶背后蕴含的匠心独运和岁月沉淀的味道。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悸╰つ

置身于安溪茶园之侧,品味着清新的空气与优质的茗茶交融的美好,感受到了大自然最温柔的馈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地址:https://www.gddfy.com/fenlei/hc/18820.html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

    本栏阅读
    齐鲁干烘(莱芜老干烘)
    齐鲁干烘(又名莱芜老干烘或黄大茶),属于黄茶类,原产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金寨县一带,自明..
    北港毛尖
    北港毛尖是条形黄茶的一种,唐称“邕湖茶”,亦是唐代十大贡茶之一,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北港。..
    黄大茶
    霍山黄大茶属黄茶,亦称为皖西黄大茶,自明朝便已有记载。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

    Copyright © 2002-2024 红茶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8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