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1》
有位00后茶友,过来找我们买茶。
要求是,泡法简单,味道不苦,适合放在办公室喝。
当时,推荐他先入手小罐装。
买铁罐分装出来的《鹊桥仙》或者《花弄影》,平时放在工位上。
喝的时候,就算没有盖碗,也适合放进敞口玻璃杯里泡。
但对方直摇头。
“这也太土了,有没有独立小包的茶?”
那,试试《随心泡》,带出门特别方便。
“我要的就是这种,小包才方便,但里面就这一种口味?”
嗯,用2017春寿眉压成的饼干茶,单片2.5克,保温杯玻璃杯都能泡……
但那位年轻茶友的关注重点,并非如此。
他给我们发来一张图,给我们指了方向。
乍一看,满屏幕都是花花绿绿。
菊花普洱、柚花乌龙、橙香红茶、陈皮白茶、黑乌龙茶、小青柑等,花样多到数不过来。
清一色是老茶客们看了直摇头,根本不愿尝试的茶。
正当村姑陈还在心底腹诽。
紧接着,茶友的消息已经发过来。
“之前买过间的茶,一组盲盒茶,足足30款,口味很多,但试了一遍没发现特别喜欢的,身边朋友说,这是因为它们原料太差,介绍我来你们这看看。”
“类似《随心泡》之类的,有没有再多一些组合口味。”
这个,真心没有。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好茶不会随便跟菊花、茉莉、桂花、陈皮丝之类的混在一块。
喝茶,还是顺其自然好。
千万别喝成了杂烩汤。
说来也奇怪,既然,纯茶才是茶圈主流。
为什么间的网红力推款,却是这类花里胡哨的再加工茶?
《2》
很多人的印象中,网红组合茶的走红,好像是毫无征兆的。
不知何时起,打开某东,某多,某宝,到处都在推。
网上看到的测评软文,美图加美照,极为吸睛。
有很多跨界组合的创意茶,或许早几年,根本没人见过。
譬如,将红枣去核,切开,跟老寿眉的梗叶混在一块压成龙珠茶。
在这之前,很多人只听过枣香老白茶。
但没想到,枣香白茶竟还有这种偷懒模式。
直接将枣夹核桃仁的做法,照搬下来。
做成一泡带香甜口味的,枣香甜口茶。
凭借网红带货的“快模式”,这种新奇茶一经推出,更新换代非常快。
几乎能做到,频繁上新。
各种混搭跨界的新品,让人目不暇接。
花香白牡丹小方饼、寿眉叶子饼、栀子花贡眉、茉莉花混着白牡丹压成小片……
各式稀奇古怪的茶,生长速度如同雨后春笋。
在各大网红带货软文里,拔节生长。
话说为什么网红带货,都喜欢推这类老茶客基本不喝的“奇茶异茶”?
就像街边的网红餐饮店,这些年,内卷得最激烈的一个赛道,非网红火锅店莫属。
每次和李麻花逛商场,隔半个月没去,楼下的火锅店就换了装修,又开起了新店。
之前有做餐饮的朋友解释,火锅是最容易做成连锁的。
只要锅底是中央厨房出来的,就算开满100家、1000家店,味道都一样。
但闽菜、粤菜、淮扬菜之类的传统菜系不行。
同样一道南煎肝,换了个厨子,味道就不同,很难“走出去”。
也难怪,餐饮资本会热衷在火锅赛道内卷。
《3》
和传统茶类比,网红混搭茶,也是个可以偷懒的模式。
因为网红茶生意,重点投入的地方,并非是“茶”。
线下新中式网红茶品店,重装修,营造氛围。
线上销售的,重包装,砸成本宣传。
投入的重点方向,和传统茶完全不同。
做好一款传统茶,门槛很高。
从原料产区、制茶工艺、到后期仓储,方方面面都要涉及。
单拎出原料来看。
是春茶,还是秋茶?
是春茶季哪个阶段采的茶?
是否高山茶?
台地、有机、抛荒、荒野,有哪些不同?
是不是福鼎本地的茶青……
更何况,接下来还有“工艺关”与“仓储关”要过。
若想快速将网红流量变现,传统茶这种慢生意,显然不适合。
而网红混搭茶不同。
因为,这些再加工混搭出来的网红茶,门槛很低。
只需要拍出美美的照片,展出混搭“创意”就行。
不需要认真讲解,也不需逐道去品鉴。
光凭足够花哨的外表,就能圈下一众新粉。
《4》
网红混搭茶,在网上,有着专门的搜索词。
名曰,新中式茶包。
上面点名的红枣寿眉、桂花红茶、柚花乌龙等,里面好歹还和茶占点边。
有的甚至是代茶饮。
桂圆红枣、生姜红糖、黄芪当归、玉米须、大麦茶、菊花茶……
每次看到这些新中式茶,总会被各式创意茶包,狠狠吓一跳。
看完后,总怀疑自己是个假胡建人。
否则,生在产茶大省,还去过无数次太姥山、武夷山、以及桐木关等原产地。
为何人家新中式创意茶品里满屏幕大几十款不等的“茶”,没一款是我认得的,见过的,喝过的?
想到这,差点就认不出“茶”这个字。
还有,当下在小年轻里流行的新中式/混搭/创意茶,走的还是高端精致风。
包装普遍很舍得下成本。
独立高档泡袋,藤编书画古风外盒,还有独立内衬。
一盒10小包,不过50克。
单价嘛,乍一看,还有些“便宜”。
单买一盒看着不贵,往往只要几十、上百元。
但换成一斤的价格,能让你吓一跳。
东算西算,差不多要800多一斤。
快和我们家一斤白牡丹的价格齐平了。
换言之,买一斤桂圆红枣、玉米须茶包、栀子玫瑰加茉莉,不知名的碎茶边角料制成的新中式茶包,都足以购买一斤高山原料的白茶白牡丹了。
什么时候,陈皮丝加做旧寿眉、玉米须、红枣桂圆、乌龙茶碎片等等,能卖上这么贵了?
豆腐当成肉价卖。
这些品牌的产品包装营销手段,太牛了。
《5》
最后,想劝一劝喜欢喝这些新中式茶包的年轻茶友。
花钱买茶,要多精打细算。
为了喝好茶,要将钱花在刀刃上。
不要一看包装,就立马跟风下单。
买原料产区有保障的,制茶工艺规范的纯茶,喝下去对身体更有益。
而那些拍照能出圈,看着颇具氛围感的混搭茶包。
它们其实不算真正的茶。
仅仅是带点茶味的轻饮料。
原汁原味,才是经典。
是时候,95后、00后该觉醒中国人的喝茶基因了。
拿着保温杯泡枸杞,是互联网的段子。
真正能代表中国茶味基因的,还得看传统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