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继白茶、龙井茶、岩茶之后,我想对云南的茶农说几句心里话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继白茶、龙井茶、岩茶之后,我想对云南的茶农说几句心里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继白茶、龙井茶、岩茶之后,我想对云南的茶农说几句心里话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在接触普洱茶之前,江湖上就有一个传言,普洱茶很深。
然后,我看到各种各样的老普洱涌现出来,看到各种各样的神疯狂的批判这些‘假老普洱’,从包装,到商标,到内飞,到当时的技术条件,让人忍不住不服气。
这种批评从侧面再次证明了普洱市场存在诸多乱象。
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没有真正的普洱茶农,出来澄清这些谣言?
像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定是来自产地本身。
而普洱茶呢,总是有一些海外的声音或者各种茶商在发声,但是并没有真正听到,来自一线,来自茶农自己。
也许是茶农发出了声音,但声音太小太稀,被市场上其他的巨响所掩盖。
也许茶农不屑于发出声音,喜欢我们茶的人应该自带歧视。
于是乎,众说纷纭。
所以我们继续看到,在茶圈里,普洱被“妖魔化”,被供奉在神坛上,被打得落花流水。
第一次去云南,无数次发自内心的感慨。这里的茶园真的很大,有这么多茶树。
老班长的茶农说,种茶树的历史是从诸葛亮俘获孟获,进入云南开始的。
当时这里瘴气很重,蛇虫很多,人类的生存条件很差。
诸葛亮教我们种茶树,驱瘴气,灭虫,然后通过加工茶叶赚钱,获得满堂彩。
原来,云南茶农最早的制茶技术来自诸葛孔明。当然后来改进了,但是基础还在。
难怪,有一次在一个普洱茶汤里,我尝到了四川炒绿土茶。
茶树从三国时期就开始种植了,但是为什么云南茶在中原的各种文献中存在了很多年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
据阮福《普洱茶记》年记载:“西番使用普通茶,自唐代以来”(公元618-907年)。西番是指贵州、四川、西藏、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
一方面,山长水广,彩云之南,离中土太远。
另一方面,云南茶因为气候的原因比较马虎,没有芽茶那么精细精致;产量太大,承受不了“物以稀为贵”的潜在销售规律。
所以云南茶,自古以为,中原任何统治者都没听说过。
龙井自古以来就是贡茶。
茉莉香片是清朝皇帝的最爱。
白茶是宋徽宗的宠儿。
大红袍是毛爷爷的国礼。
云南茶在这些茶界同仁一代又一代不平凡的过往中,像“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样,成为了那一段衬托的背景墙。
有时候,数量少,做工细致,就是没有占领大量市场的弊端。
但在关键时刻,争名夺利的时候,量大、做工粗糙才是真正阻碍茶叶成为一哥的巨大绊脚石。
从古至今,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交通不便仍然是云南茶在中原“雾里看花”的主要原因。
村姑陈到了老班长、易武,强烈感受到了交通带来的不便。
导航到老章的路,一不小心就开到了新章。
即使我成功上了老班章,七弯八拐,到处是石头的路还是让人头晕目眩。
好在老班章这几年修了条新路。
这样更近,也更省时间。
然后李麻花在茶农的指导下开始了这条新路。
然后,我们两个差点被这条山路撞掉下巴,这条山路是用拳头大小的石头铺成的,然后才被水泥封上。
这条路有多颠簸?
陈固村的手机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原来我手机拍视频的时候,点击红色按钮就开始自动录像了。然而,在这条“酒窝大道”上,“高原反应”也开始了:按下录制视频的按钮后,屏幕保持沉默。五六秒后,屏幕开始显示正在录制视频时的时间进度条。
当时真的以为是手机出问题了。
后来咨询了一位手机行业资深人士才知道,是因为路太抖,手机有自动识别功能。如果它不能识别稳定的图像,它将不会启动记录模式。
然而,他说,手机很少见。
对,那是因为你没去过老章。
交通不便真的是硬伤。
当然,老章人不认同——。我们卖多少茶?不用担心卖不出去!糟糕的道路有什么关系?好酒不需要灌木。每年春茶时节,还是有人拿着现金去拿货。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巴结我们,担心我们不卖给他。
是的,现在老班章如火如荼,确实是卖方市场比买方市场好。
然而交通不便带来的不仅仅是销量,还有其他的东西。
比如很多人选择去外地拿货,是因为老班远,路难走。再比如,因为真正去过的人很少,很难去,所以导致假茶泛滥,谣言满天飞。
这些都给老班长等同样交通不便的云南知名茶叶产区造成了长期发展的最大障碍。
要致富,先修路。
如果我们想在未来50年100年称霸世界,有彩虹般的道路,直达才是王道。
至于普洱茶的工艺,很多人还是不了解。
别的茶类,都有大师,有知名传承人,有各种制作流派和技法。
然而,到了普洱的江湖里,我们只闻茶区,只闻山头,却不闻制茶大师之名讳。
想来,原因有二。
一是,云南的大师特别特别低调,只想关起门来做茶,不想抛头露面。
二是,云南茶重山头和产区,不十分注重工艺,故而没有大量推选大师与名师。
没有了大师的领衔,行业内的技术精进,技术研发,便乏人主持。
在这一点上,各大茶类,都要学习武夷岩茶。
武夷山,最多的就是大师,最多的就是传承人。
当然,这些大师和传承人,也没有白担着这个名号,他们努力在钻研制茶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调整和创新,每一年去,都会感觉到他们的新变化。
这就让消费者,让市场,感受到了武夷岩茶蓬勃的活力,以及鲜活的生命力。
让人对武夷岩茶,一年又一年,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然而,没有众多大师的普洱茶,除了大家每年对山头的念想一闪而过之外,好像,对工艺,并没有太高太大的要求。
一般人喝普洱茶,只要求山头。或者古树。
当被问到你为什么不选择普洱茶的工艺时,消费者往往瞪大双眼:“喝普洱就是喝山头,喝树龄,喝年份,你管工艺做什么?”
“呃,那是不是只要山头够好,树龄够老,年份够长,哪怕工艺极差,你也喝得下去?”李麻花总是忍不住怼茶友。
“云南茶工艺简单,萎凋,炒青,揉捻,晒干。这还要讲什么工艺?难道汤圆上还有雕花不成?”
茶友照样怼回来。
我只能拉着李麻花的衣袖,暗示她闭嘴。
大势所趋,普罗大众对普洱就没有工艺上的要求,我们,又岂能螳臂挡车?
云南茶,卖得特别快。
有一次,跟一位茶农千叮万嘱,说,这批做好的茶,先给我。
并且,付了定金。
结果,过了半个月,茶还没寄到。去问,人家才恍然大悟,我忘记了。晚上回家给你发。
第二天回过话来,说,不好意思,我不在家的时候,我爸把茶卖给别人了。
我们在每个地方拿货,都有一定的规矩,那就是,付了定金,这款茶就定下来了。
哪有定了还卖给别人的理?
果然有茶,任性。
又有一次,喝了某位茶农家的茶样,觉得不错,果断下手。
等货寄来的时候,再喝一次,咦,怎么跟上次喝的不一样?
于是去问,是不是发错货了?
茶农一口咬定,你定的就是这款啊?
翻聊天记录给他看,我定的明明是另一款。
半晌,他回过来,我价格报错了,那款要贵10%。这个价买不到。你要的话,要补差价。
欧买糕!那一刻,有无数只乌鸦在头顶飞过。
还有一家茶农,技术极其不稳定。
第一次喝他家的茶样,惊为天人。定了一批。
第二次再喝他家的茶样,简直难喝得要死,除了渥堆味,青臭味,还有酸梅味,汤水还浑浊不堪.
去问,对方答曰,换了一位制茶师。
“为什么不让上次那位制茶师做茶呢?”
“那个师傅被挖走了!”。
当然,这些都是个别现象,大多数的云南茶农,还是蛮不错的。
正是他们,才在建国后,担起了中国茶出口创汇的历史重担。
不可否认,云南茶是真有特色。
古树,雨林气候,海拔够高。
但是,自由生长自然发展起来的制茶行业,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微瑕。
这些微瑕,如果不及时修正调整,也许,就会成为大瑕。
小漏不补,恐生大患。
美人的脸上,有几颗小雀斑,是俏皮。
如果不及时除之,等到雀斑漫延到全脸,那就毁容了。
今天这篇文章,写得比较零散。
只因为,真心希望云南茶发展得越来越好。
只因为,站在一个茶人的角度去看,实在是,有诸多的,能掩瑜的瑕。
彩云之南,空气纯净,地势高阔,气象万千。
希望,彩云之南的茶圈,亦如同这天气一般。
天高云淡,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